冬至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很多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地方習俗,下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安徽冬至的習俗吧!
安徽各地冬至吃什么?
冬至面
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”。在安徽,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、氣候、農事有關。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,每隔九天數作一九。在滴水成冰的嚴冬,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,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。
餃子
安徽處于南北交界處,冬至的食品各地不同,阜陽一帶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,據說是為紀念南陽醫圣張仲景的。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,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,寒風刺骨。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蔽體,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,心里非常難過,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,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熟后撈出來剁碎,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,再放進鍋里煮熟,做成一種叫做“驅寒矯耳湯”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。服食后,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來,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,形成了此種習俗。
吃狗肉
皖中合肥、六安以及皖北地區的蕭縣、楊山、灘溪等地冬至有吃狗肉的習俗。狗肉性溫,可補中益氣、溫腎助陽。在冬天最寒冷的冬至這一天食狗肉,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熱量,達到既御寒又進補的目的。傳說當年劉邦被匈奴單于圍困于平城,無糧可供充饑。冬至這一天,劉邦手下大將樊啥弄到一條狗殺了送給劉邦吃。劉邦為了不忘被匈奴圍困之仇和大將樊啥的功績,回到長安后,每年冬至必食狗肉。民間效仿,便有冬至食狗肉的習俗。
老母雞湯
在安徽,喝老母雞湯是多年來傳下來的習慣。在中國,都有冬至進補的習俗。冬天的時候要適當補充營養,老母雞湯則一直認為是營養豐富的補品。雖然現在大多數人家條件都好了,但是喝老母雞湯的習慣依然在延續。
南瓜餅
而合肥周邊除了吃面、喝老母雞湯外,也有吃南瓜餅的。因為南瓜此時正經歷過了豐收、沉淀,黃燦燦地擺在家,冬至這天,鄭重起來,做成粑粑,是最應季的食品之一。
吃炸貨
吃炸貨是安徽人最為熱衷的,尤其是冬至這一天。園子、土豆、南瓜餅、干子、紅薯等等,在這一天,都將面臨被“油炸”的命運!每年這天,安徽人都會炸很多好吃的,這樣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都不用買早飯了。肥西縣民間在冬至日素有吃掛面、油炸南瓜把把和油炸雞蛋的習俗,據說可以防肚痛、哮喘。另外,腌制臘菜、制作過冬和年節的雜副食品也從這天開始。
吃湯圓
湯圓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安徽湯圓個頭都超大,碗里基本上裝不下第二個。冬至未至,家家戶戶都已經準備好了大份的芝麻面,為了在冬至這天派上用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