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俗稱冬節、亞歲等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。不僅如此,冬至還是我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,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。很多地區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氣,民間也有“冬至大如年”、“冬至大過年”等說法。既然是傳統節日,當然就少不了美食,而中國地大物博,各地風土人情亦有差異,每逢節日的風俗也就不盡相同了。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我國各地冬至的飲食習俗吧。
又到一年冬至日,各地冬至要吃什么呢?
1、餃子
在很多重要節日里,餃子都是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,冬至也不例外。民諺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?!北狈降貐^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俗,這一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名醫張仲景。
相傳東漢年間,張仲景辭官回鄉。他回鄉時正值冬季,看到許多鄉親饑寒交迫,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。
便讓弟子搭起醫棚,支起大鍋,將羊肉、辣椒及驅寒藥材一起熬煮,然后撈出羊肉和藥物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食品,用原湯煮熟后分給前來求藥的人。人們食用后渾身都暖和了,凍傷的耳朵也好了。這個食療方子叫“祛寒嬌耳湯”。人們為了紀念他,就根據嬌耳的形狀和諧音,改名餃子,在冬至這天吃了御寒。故而至今南陽仍有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俗語。
2、湯圓
古詩云“家家搗米做湯圓,知是明朝冬至天?!倍脸詼珗A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。人們將冬至視為團圓日,取“湯圓”寓意“團圓、圓滿”之意,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,家庭和諧、吉祥。民間還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的說法。
3、冬節丸
潮汕人稱冬至為“冬節”,把這一天當小年過。每到冬至,家家戶戶都要都要做“冬節丸”。冬節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搓成圓圓的丸子,做法與湯圓相似,但是不包餡。冬節丸以大小參差不齊為最好,這叫“父子公孫丸”,象征歲末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。潮諺說:“吃過冬節丸,就算大一年(歲)?!彼?,冬至吃冬節丸,也叫添歲。
4、羊肉湯
在江蘇徐州、山東滕州、四川成都等地有冬至喝羊肉湯的習俗?!岸恋?,羊肉俏”,羊肉可謂是冬季滋補御寒的首選食物,食之既可能抵御風寒,又可補養身體,有些地方還有“冬至吃羊肉,暖和一冬天”的說法。
5、餛飩
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,冬至食餛飩之俗由來已久?!梆Q飩”與“混沌”諧音,冬至日人們吃餛飩引申為“打破混沌,開辟天地”之意。
6、掛面
冬至吃掛面是安徽地區數百年來的一個習俗,當地民諺說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”。冬至面,俗稱掛面,是當地人傳統手工制作而成的一種面食。在滴水成冰的嚴冬,一定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掛面,才算了過了一個冬至。
7、燒臘
多數廣東人都有冬至“加菜”吃冬至肉的習俗。全家人在祭祖之余,同時會準備一大桌豐盛的飯菜吃一頓。其中,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。
8、糯米飯
湖南長沙、株洲等地,冬至這天要吃八寶糯米飯。選用桂圓肉、紅棗、枸杞、核桃仁、冰糖等與糯米混合蒸熟。長沙人日常食用的糯米飯,除了蒸、煮等烹飪方式,還將糯米用豬油炒過,再配上紅棗、蓮子等上鍋大火蒸熟。
9、年糕
老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天吃年糕來慶祝,而且一日三餐都要吃。早餐用年糕蘸白糖芝麻粉吃,午餐吃肉絲炒年糕,晚餐則是年糕配雪里紅、筍絲湯、肉絲等?!案狻迸c“高”同音,冬至吃年糕寓意“年年高”,討個吉利。
10、米時
米時(本地話念xi,四聲音)是福州特有的美食。人們將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,浸泡3~4天后磨成米漿,然后放進布袋用石頭壓成半干后,掰成小塊攤開在簸箕上晾曬。待干透后,裝入容器,想吃時就取一些。在冬至那天,便用曬干的糯米粉加水和成團,像搓團圓那樣搓成許多小團子,煮熟后撈起,倒進事先炒熟的黃豆粉和黑芝麻、白糖等粉料中來回滾幾下,直到團子都包裹上一層粉就可以吃了。
11、姜母鴨
冬至也是閩南人十分重視的一個節日。在閩南人的冬至食品中,最有特色的當屬姜母鴨。冬至這天,當地人會用番鴨佐以老姜及米酒,燉一鍋滋補鴨湯,不僅香味誘人,還是冬令進補上品。
除了以上這些傳統食物,冬至還有很多美食,如臺州的擂圓、漳州的糖圓、寧德的米餃、龍巖的鬼糕、平潭的時來運轉、嘉興的桂圓燒蛋、衢州的肉豆腐、江南水鄉的吃豆糯米飯、姑蘇地區的冬釀酒、寧波的番薯果等。
親愛的網友,你們的家鄉過冬至要吃什么呢?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分享給大家吧。